和諧公平與解放效率
摘要:正確的認識公平,把追求自己生活目的的人的普遍公平需求納入社會的保障范圍之內,促進社會穩定健康快速發展。正確的認識效率,把握人和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本質,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和服務。統籌協調的處理兩者的關系,使公平和效率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建立既解放效率又和諧公平的聯動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公平;效率;和諧
正確的理解公平與效率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統籌協調的處理兩者的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建立既解放效率又和諧公平的聯動機制;就是要搭建好公平的平臺,正確處理各種影響公平發展的矛盾;就是要為效率的發揮創造環境和條件。
一、正確認識公平
公平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現代的公平應是和中國建國初期人們追求生存時的公平不同。人們的需求向多元化、層次縱深化的方向發展。在安全、交友、尊重、自我實現等各個方面的需求表現出來。因此這個公平不單純的是收入公平和機會公平,而還應該包括公平的平臺、具體的公平和抽象的公平等內容,是全面的和諧公平。如政治、教育、司法、社會保障等公平的平臺,這是除抽象公平和具體公平之外的公平,具有“軟公平”的特性。分配結果相等、具體違法者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具體公平。分配規則、分配尺度、分配過程、機會均等的抽象公平。
因此,公平的概念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對社會資源或權利等享有具體或抽象的、不分差別的占有、使用、受益等權利,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wwW.11665.COM要正確理解公平的概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1)它當且僅當存在于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中,是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一定時空內的一種平等。如按勞分配只能對企業內部實行的一種分配,而不同企業間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2)它相對于私而言,屬于公共的平等,是多數主體在同樣的范圍內擁有相同的地位、權力等。如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對具體的個人,那一部分具體的財產屬你所有,卻不能明確的分割出來,僅是在公共范圍內的權力。(3)它包含具體的平等和抽象的平等。(4)公平與平等的概念不相同,平等僅指兩個以上的主體在某個具體方面相當、無差別。而公平更多的是指正義或者公正。(5)公平還包括平等的承擔與權利相對應的義務。
二、正確認識效率
效率是指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效率是屬于生產力的范疇,一種資源的效率是人類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評價的,而且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來判斷,不是單個人的。一般來說人類從兩個方面來判斷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如果單位資源凝結的人類一般勞動越多,就說這種資源的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單位資源的消耗能極大地滿足人類的欲望就說這種資源的效率高。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種資源的效率僅僅體現在它交換過程中獲得的利潤上,利潤越高就說資源配置的效率高。所以一些經濟學家對效率的定義為: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術生產一定產品所需要的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又包括人力資源;既包括無形資源,又包括有形資源。產出或收益指的是人們利用一定的技術、投入一定的資源生產出來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物品或服務,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無形的服務。
一些人在對效率片面的認識下,就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誤理論:利潤是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標,為了取得利潤就必須進行交換,就得走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是最具效率的經濟,而且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徑;甚至得出效率也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得以實現。把市場經濟捧的很高,對影響留給生產者最終利潤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有排斥的傾向。認為我們政策的價值取向應是維護市場經濟規律,保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實行效率優先的結論?傊鋵嵸|是排斥公平。
這種思想存在三個錯誤的認識。(1)把交換看成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徑,而且僅僅是取得利潤的手段;利潤看成是社會發展的目的;(2)更是把屬于生產力范疇的效率也看成是一種生產關系。(3)這種認識排斥公平,只強調個人效率,忽略共同效率。實際上“利己”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交換也是人類滿足欲望的手段,這是人類的現實本質。人類可以采取自給自足、公共生產等多種方式取得效率。
因此,要全面的理解效率就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要以它在實際中起的作用來衡量;另一方面,要以它能否實現人類共同的利益最大化為標準。不能把西方的價值觀念搞“拿來主義”,強加在我們的資源配置上,要實現中國化。具體在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是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做,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各種資源的配置,樹立低利潤不一定是低效率的思想。尤其是各地要實事求是的挖掘本地資源的潛力,包括物資資源和精神資源的潛力。對開發難度大,經濟效率低和一些空閑資源,只要對發展有益也要開發。加大對教育、基礎科技等公共資源的投入。教育是明天的經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公共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要素。
三、正確認識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人類發展的最終是人類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支撐者是個體的人。因此保障個體人和人類共同體的利益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任何影響這一發展趨勢的行為都是人類決不允許的。效率是支撐人類走向這一目標的物質基礎,公平是影響這一目標運行的基本環境。因此,協調處理二者的關系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兩方面的觀點,一方面認為是一種替代關系,即公平與效率的普遍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1)一個社會要實現公平必然要在經濟基礎上找路子,對個人收入進行調節,以縮小收入差距,才能真正的實現公平。而這種做法導致生產勞動主體的勞動積極性、能動性下降,影響他們對生產勞動的熱情,損失潛在的勞動力和現實的勞動,使投資下降,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提高,從而使生產勞動保持現狀或降低生產勞動;不利于有效的進行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影響經濟增長,社會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公平。(2)相反,一個社會如果注重效率,就會使收入差距拉大,造成貧富懸殊。這種差距的拉大從單次的經濟行為來看,不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影響。但經濟的發展也是在永不停息的運動,在無限多次的經濟循環中它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投資是收入的函數,新一輪的經濟循環總是用前一輪收入的一部分和一部分新的資金作為投資,通過生產或者流通發生資金增值;完成了一次經濟循環。在多次循環中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使貧窮的聚集與富余集中并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馬太效應,最終影響社會的穩定。
在這種觀點下,產生了效率優先論,公平優先論等思想;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這種思想也是片面的,只強調公平或者效率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強調了矛盾的普遍性。
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是統一的關系,即公平與效率的特殊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發展生產勞動是一個社會永恒的主題,只有發展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基本生活的需求,也才能使需求向更高更好更舒適的方向發展。(2)發展效率使生產勞動的活力迸發,促使勞動、資本、土地、資源和企業家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提高自我的發展能力,給公平創造了前提條件。(3)發展效率給社會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公平創造了可行性條件。(4)反過來,社會公平可以給社會效率的發展創造條件,一個公平和諧的生產環境,是生產勞動者主體的利益得到保障。(5)社會公平也是在維護生產勞動主體的服務對象和生產空間。使生產的產品有市場,不發生滯脹;有更多的人來消費,并能有收入來保障消費;也可以使生產能進一步發展有了足夠的空間,使生產勞動主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種觀點也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只強調矛盾的特殊性。 通過上面對各種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統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既斗爭又相互聯系;既相互影響、相互否定、相互反對和相互限制又相互促進。公平與效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猶如一顆大樹的主干和側枝的關系。不要主干樹就長不高長不大,也不能成為有用的材料;不要側枝樹就缺乏營養,樹長不好,甚至夭折。總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總是突起主干然后平衡,再突起再平衡,周而復始,才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公平與效率的對立統一關系,并不是自發就可以實現的,只有在公共權利的調節下,才能形成這種關系;否則就是空談。
四、正確處理中國現階段的公平與效率
效率只能給公平創造物質基礎,有了效率并不能就意味著實現了公平,它們之間不是“同一”的關系;但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它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要實現統一,就要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統籌兼顧的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1.解放效率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基礎比較薄弱,人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放效率,用較少的資源獲得較高的使用價值是解決當前矛盾的主要途徑。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追求效率的目標不能變。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這絕不是把效率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解放效率,核心是要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生產要素的活力,處理好三方面的宏觀問題。(1)實行產權制度的改革。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實行所有權與使用的分離。尤其是對使用權進行合理的分割,促進使用權的合理流轉,是使用權能有效地參與競爭,提高資源的效率。(2)在分配方式上下工夫。按勞分配、按要素分配和其他各種分配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弊端。要看為誰分配,誰主持分配,怎樣分配,能不能是各方的利益均衡。(3)加快對公共效率的開發。對缺乏個體效率但有公共效率的資源,政府要合理的開發配置。
解放效率,具體到微觀領域就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一方面要節約資源,改變靠開采、出售、使用廉價的資源而支撐的經濟增長。尤其要珍惜民脂民力;拉長產業鏈,出售終端產品,高端產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化發展道路。(2)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發揮勞動者的能動性。給勞動者樹立努力就可以實現高質量生活的信心。(3)稅收政策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引領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有保有壓。保先進生產力所代表的效率;壓落后的、不合事宜的生產方式。要改掉以往的思維方式,不要從最敏感的收入環節著手調節公平,而應該選擇在生產、消費環節上調節公平。降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加資源稅、消費稅。尤其是高檔消費品、高端產品、奢侈品、遺產等要加成征稅;而對一些生活必需品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讓一些人都能消費得起、消費得了。(4)對資源要進行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有效地分割資源的所有權,促使使用權的有序合理的流動和參與市場競爭。
2.和諧公平
和諧公平,就是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協調各方的利益,使社會主義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給追求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一個舒適的生存生活環境。團結人民大眾的力量,給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平臺,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這里面有四個問題需要澄清。(1)先富不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后富也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沒有先富者的探索,創造和給后富創造條件,后富就不會快速的崛起。這就如水流,沒有浪頭水的沖刷渠道,就不會有后面的快速行進?磫栴}要全面,這僅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是發展的全部。(2)貧富的差距也要正確的看待,貧富差距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是存在的,要承認事物之間的個體差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能只看相對差距,還要看絕對的發展,要看富人和窮人發展的快慢。所以我們不要以國外的基尼系數來說事,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超過了警戒線;基尼系數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有他的現實性,至少對中國來說不大適用。(3)繼續深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動搖。我前面也講了,現代人們認為經濟效率就是獲得更多的利潤,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導向下,對正外向性的資源就不開發,影響了總體效率的提高,進而影響了公平的物質基礎。有的專家認為,是價值觀念導向和改革開放的結果。這種因噎厭食的想法我們不贊同,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改革。關鍵是革除弊端,開放創新,深化改革。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公共效率,給社會公平創造條件。(4)中國的老百姓維權意識在提高,對公平的追求在向縱深方向發展,對公平的追求是一種理性行為。中國老百姓對公平的理解集中地體現在政治、經濟、司法、就業、道德等領域。對權利擁有者以權謀私、假公濟私、揮霍公權;占用公共空間、吞噬公共利益、權不為民、不惜民脂等行為不滿意。對執法不嚴、懲治不力、以權壓法、權錢交易等司法腐敗問題感到不滿意。對非法經營、膽大妄為而起家的企業家;對為富不仁,不惜民力的企業老板; 對以惡養惡,道德淪喪者;對包養情婦,花天酒地的行為等社會問題心理不平衡。
縱觀以上幾點可以得出:(1)中國目前的公平不在收入的多少,而在于來源的合法;(2)不在分配的多少而在于怎樣分配;(3)不在于制定多少政策而在于切實的執行。老百姓強烈呼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人民大眾搭建公平的權力平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公平。
3.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
正確處理中國現階段的公平與效率,就是要處理好個人效率與共同效率、抽象公平與具體公平的關系;個人效率的發揮與共同公平的實現,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形成一個既解放效率又和諧公平的調控體系。
。1)要把公平建立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鄧小平同志說“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我們的公平應該建立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提高效率,解放效率,才能不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通過效率的提高,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和服務;把效率從追求利潤的簡單目的下解放出來,生產出符合我們需求的使用價值的物品和服務,給社會公平創造條件。
。2)要把效率建立在社會公平的體系中。社會公平是效率快速提高的基本環境。沒有社會的公平,社會的財富就愈來愈集中化,社會矛盾尖銳化,效率運行的風險就會突出化。只有社會公平,才能使大多數人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信心充足;給效率的發展提供了服務對象和發展的空間。
。3)依靠法治和政策是建立效率與公平的聯動機制的基礎。法治和政策具有全面性、穩定性、連續性等特點。只有以此為基礎,才可以使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機制更具有持續性。尤其是要貫徹稅法與預算法的精神實質,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經濟基礎知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2]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教材編寫組.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3]王慶功.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公平與效率[j].新華文摘,2008.
[4]甘肅省高校系統教材編審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哲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關鍵詞:公平;效率;和諧
正確的理解公平與效率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統籌協調的處理兩者的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建立既解放效率又和諧公平的聯動機制;就是要搭建好公平的平臺,正確處理各種影響公平發展的矛盾;就是要為效率的發揮創造環境和條件。
一、正確認識公平
公平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現代的公平應是和中國建國初期人們追求生存時的公平不同。人們的需求向多元化、層次縱深化的方向發展。在安全、交友、尊重、自我實現等各個方面的需求表現出來。因此這個公平不單純的是收入公平和機會公平,而還應該包括公平的平臺、具體的公平和抽象的公平等內容,是全面的和諧公平。如政治、教育、司法、社會保障等公平的平臺,這是除抽象公平和具體公平之外的公平,具有“軟公平”的特性。分配結果相等、具體違法者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具體公平。分配規則、分配尺度、分配過程、機會均等的抽象公平。
因此,公平的概念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對社會資源或權利等享有具體或抽象的、不分差別的占有、使用、受益等權利,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wwW.11665.COM要正確理解公平的概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1)它當且僅當存在于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中,是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一定時空內的一種平等。如按勞分配只能對企業內部實行的一種分配,而不同企業間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2)它相對于私而言,屬于公共的平等,是多數主體在同樣的范圍內擁有相同的地位、權力等。如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對具體的個人,那一部分具體的財產屬你所有,卻不能明確的分割出來,僅是在公共范圍內的權力。(3)它包含具體的平等和抽象的平等。(4)公平與平等的概念不相同,平等僅指兩個以上的主體在某個具體方面相當、無差別。而公平更多的是指正義或者公正。(5)公平還包括平等的承擔與權利相對應的義務。
二、正確認識效率
效率是指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效率是屬于生產力的范疇,一種資源的效率是人類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評價的,而且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來判斷,不是單個人的。一般來說人類從兩個方面來判斷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如果單位資源凝結的人類一般勞動越多,就說這種資源的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單位資源的消耗能極大地滿足人類的欲望就說這種資源的效率高。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種資源的效率僅僅體現在它交換過程中獲得的利潤上,利潤越高就說資源配置的效率高。所以一些經濟學家對效率的定義為: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術生產一定產品所需要的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又包括人力資源;既包括無形資源,又包括有形資源。產出或收益指的是人們利用一定的技術、投入一定的資源生產出來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物品或服務,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無形的服務。
一些人在對效率片面的認識下,就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誤理論:利潤是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標,為了取得利潤就必須進行交換,就得走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是最具效率的經濟,而且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徑;甚至得出效率也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得以實現。把市場經濟捧的很高,對影響留給生產者最終利潤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有排斥的傾向。認為我們政策的價值取向應是維護市場經濟規律,保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實行效率優先的結論?傊鋵嵸|是排斥公平。
這種思想存在三個錯誤的認識。(1)把交換看成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徑,而且僅僅是取得利潤的手段;利潤看成是社會發展的目的;(2)更是把屬于生產力范疇的效率也看成是一種生產關系。(3)這種認識排斥公平,只強調個人效率,忽略共同效率。實際上“利己”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交換也是人類滿足欲望的手段,這是人類的現實本質。人類可以采取自給自足、公共生產等多種方式取得效率。
因此,要全面的理解效率就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要以它在實際中起的作用來衡量;另一方面,要以它能否實現人類共同的利益最大化為標準。不能把西方的價值觀念搞“拿來主義”,強加在我們的資源配置上,要實現中國化。具體在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是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做,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各種資源的配置,樹立低利潤不一定是低效率的思想。尤其是各地要實事求是的挖掘本地資源的潛力,包括物資資源和精神資源的潛力。對開發難度大,經濟效率低和一些空閑資源,只要對發展有益也要開發。加大對教育、基礎科技等公共資源的投入。教育是明天的經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公共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要素。
三、正確認識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人類發展的最終是人類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支撐者是個體的人。因此保障個體人和人類共同體的利益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任何影響這一發展趨勢的行為都是人類決不允許的。效率是支撐人類走向這一目標的物質基礎,公平是影響這一目標運行的基本環境。因此,協調處理二者的關系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兩方面的觀點,一方面認為是一種替代關系,即公平與效率的普遍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1)一個社會要實現公平必然要在經濟基礎上找路子,對個人收入進行調節,以縮小收入差距,才能真正的實現公平。而這種做法導致生產勞動主體的勞動積極性、能動性下降,影響他們對生產勞動的熱情,損失潛在的勞動力和現實的勞動,使投資下降,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提高,從而使生產勞動保持現狀或降低生產勞動;不利于有效的進行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影響經濟增長,社會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公平。(2)相反,一個社會如果注重效率,就會使收入差距拉大,造成貧富懸殊。這種差距的拉大從單次的經濟行為來看,不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影響。但經濟的發展也是在永不停息的運動,在無限多次的經濟循環中它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投資是收入的函數,新一輪的經濟循環總是用前一輪收入的一部分和一部分新的資金作為投資,通過生產或者流通發生資金增值;完成了一次經濟循環。在多次循環中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使貧窮的聚集與富余集中并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馬太效應,最終影響社會的穩定。
在這種觀點下,產生了效率優先論,公平優先論等思想;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這種思想也是片面的,只強調公平或者效率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強調了矛盾的普遍性。
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是統一的關系,即公平與效率的特殊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發展生產勞動是一個社會永恒的主題,只有發展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基本生活的需求,也才能使需求向更高更好更舒適的方向發展。(2)發展效率使生產勞動的活力迸發,促使勞動、資本、土地、資源和企業家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提高自我的發展能力,給公平創造了前提條件。(3)發展效率給社會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公平創造了可行性條件。(4)反過來,社會公平可以給社會效率的發展創造條件,一個公平和諧的生產環境,是生產勞動者主體的利益得到保障。(5)社會公平也是在維護生產勞動主體的服務對象和生產空間。使生產的產品有市場,不發生滯脹;有更多的人來消費,并能有收入來保障消費;也可以使生產能進一步發展有了足夠的空間,使生產勞動主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種觀點也是一種片面的觀點,只強調矛盾的特殊性。 通過上面對各種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統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既斗爭又相互聯系;既相互影響、相互否定、相互反對和相互限制又相互促進。公平與效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猶如一顆大樹的主干和側枝的關系。不要主干樹就長不高長不大,也不能成為有用的材料;不要側枝樹就缺乏營養,樹長不好,甚至夭折。總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總是突起主干然后平衡,再突起再平衡,周而復始,才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公平與效率的對立統一關系,并不是自發就可以實現的,只有在公共權利的調節下,才能形成這種關系;否則就是空談。
四、正確處理中國現階段的公平與效率
效率只能給公平創造物質基礎,有了效率并不能就意味著實現了公平,它們之間不是“同一”的關系;但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它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要實現統一,就要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統籌兼顧的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1.解放效率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基礎比較薄弱,人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放效率,用較少的資源獲得較高的使用價值是解決當前矛盾的主要途徑。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追求效率的目標不能變。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這絕不是把效率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解放效率,核心是要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生產要素的活力,處理好三方面的宏觀問題。(1)實行產權制度的改革。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實行所有權與使用的分離。尤其是對使用權進行合理的分割,促進使用權的合理流轉,是使用權能有效地參與競爭,提高資源的效率。(2)在分配方式上下工夫。按勞分配、按要素分配和其他各種分配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弊端。要看為誰分配,誰主持分配,怎樣分配,能不能是各方的利益均衡。(3)加快對公共效率的開發。對缺乏個體效率但有公共效率的資源,政府要合理的開發配置。
解放效率,具體到微觀領域就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一方面要節約資源,改變靠開采、出售、使用廉價的資源而支撐的經濟增長。尤其要珍惜民脂民力;拉長產業鏈,出售終端產品,高端產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化發展道路。(2)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發揮勞動者的能動性。給勞動者樹立努力就可以實現高質量生活的信心。(3)稅收政策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引領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有保有壓。保先進生產力所代表的效率;壓落后的、不合事宜的生產方式。要改掉以往的思維方式,不要從最敏感的收入環節著手調節公平,而應該選擇在生產、消費環節上調節公平。降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加資源稅、消費稅。尤其是高檔消費品、高端產品、奢侈品、遺產等要加成征稅;而對一些生活必需品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讓一些人都能消費得起、消費得了。(4)對資源要進行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有效地分割資源的所有權,促使使用權的有序合理的流動和參與市場競爭。
2.和諧公平
和諧公平,就是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協調各方的利益,使社會主義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給追求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一個舒適的生存生活環境。團結人民大眾的力量,給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平臺,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這里面有四個問題需要澄清。(1)先富不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后富也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沒有先富者的探索,創造和給后富創造條件,后富就不會快速的崛起。這就如水流,沒有浪頭水的沖刷渠道,就不會有后面的快速行進?磫栴}要全面,這僅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是發展的全部。(2)貧富的差距也要正確的看待,貧富差距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是存在的,要承認事物之間的個體差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能只看相對差距,還要看絕對的發展,要看富人和窮人發展的快慢。所以我們不要以國外的基尼系數來說事,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超過了警戒線;基尼系數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有他的現實性,至少對中國來說不大適用。(3)繼續深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動搖。我前面也講了,現代人們認為經濟效率就是獲得更多的利潤,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導向下,對正外向性的資源就不開發,影響了總體效率的提高,進而影響了公平的物質基礎。有的專家認為,是價值觀念導向和改革開放的結果。這種因噎厭食的想法我們不贊同,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改革。關鍵是革除弊端,開放創新,深化改革。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公共效率,給社會公平創造條件。(4)中國的老百姓維權意識在提高,對公平的追求在向縱深方向發展,對公平的追求是一種理性行為。中國老百姓對公平的理解集中地體現在政治、經濟、司法、就業、道德等領域。對權利擁有者以權謀私、假公濟私、揮霍公權;占用公共空間、吞噬公共利益、權不為民、不惜民脂等行為不滿意。對執法不嚴、懲治不力、以權壓法、權錢交易等司法腐敗問題感到不滿意。對非法經營、膽大妄為而起家的企業家;對為富不仁,不惜民力的企業老板; 對以惡養惡,道德淪喪者;對包養情婦,花天酒地的行為等社會問題心理不平衡。
縱觀以上幾點可以得出:(1)中國目前的公平不在收入的多少,而在于來源的合法;(2)不在分配的多少而在于怎樣分配;(3)不在于制定多少政策而在于切實的執行。老百姓強烈呼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為人民大眾搭建公平的權力平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公平。
3.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
正確處理中國現階段的公平與效率,就是要處理好個人效率與共同效率、抽象公平與具體公平的關系;個人效率的發揮與共同公平的實現,建立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聯動機制。形成一個既解放效率又和諧公平的調控體系。
。1)要把公平建立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鄧小平同志說“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我們的公平應該建立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提高效率,解放效率,才能不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通過效率的提高,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和服務;把效率從追求利潤的簡單目的下解放出來,生產出符合我們需求的使用價值的物品和服務,給社會公平創造條件。
。2)要把效率建立在社會公平的體系中。社會公平是效率快速提高的基本環境。沒有社會的公平,社會的財富就愈來愈集中化,社會矛盾尖銳化,效率運行的風險就會突出化。只有社會公平,才能使大多數人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信心充足;給效率的發展提供了服務對象和發展的空間。
。3)依靠法治和政策是建立效率與公平的聯動機制的基礎。法治和政策具有全面性、穩定性、連續性等特點。只有以此為基礎,才可以使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機制更具有持續性。尤其是要貫徹稅法與預算法的精神實質,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經濟基礎知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2]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教材編寫組.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3]王慶功.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公平與效率[j].新華文摘,2008.
[4]甘肅省高校系統教材編審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哲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