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城鄉協調發展問題探討
摘要:黑龍江省作為中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受到中國舊體制的影響極為深刻,其城鄉發展狀況更是如此,這種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困擾和阻礙了黑龍江省的健康發展。城鄉二元結構是造成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所以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才能使黑龍江省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黑龍江省;城鄉;協調發展 黑龍江省在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很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但在其振興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城鄉發展不協調。面對這種城鄉不協調的現象筆者認為城鄉二元結構是其根本原因。所謂城鄉二元結構是指除二元經濟的特征之外,在城鄉之間實行的區別性政策,使得城鄉之間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城市化程度、工業化程度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差距十分明顯。城鄉的二元結構嚴重影響了各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才能使黑龍江省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1 黑龍江省城鄉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1.1 農業勞動生產率與非農行業勞動生產率變化不協調 工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產生巨大的需求,農業勞動力在利益的趨動下從農業轉向工業,農民收入增加,同時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反過來,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非農業。本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農業的比重,且轉移人口的比重應與產業結構變化的比重相協調。但在黑龍江省卻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1952年,黑龍江省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45.8%,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71.2%,2001年就業結構一二三產業比重比為50.2:21.7:28.1,到2004年,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l 1.1%,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7.2%,一二三產業結構為48.3:21.2:30.5。wWw.11665.coM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份額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比重下降份額相比不協調。 1.2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再到現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但與非農勞動生產率相比,其提高的速度還是比較慢,導致了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1990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絕對值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的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差為451元,到了2004年,差值達到了4466元。且2004年同1990年相比,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百分比為農村的1.75倍。200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9。 1.3 城鄉居民消費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直接導致城鄉居民消費與生活水平的差別。在消費水平上,黑龍江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556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837元。城鄉之間居民恩格爾系數差距自1990年開始總體上呈逐年縮小的趨勢,但城鄉居民主要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差距非常大。 1.4 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及公共基礎設施提供的差距 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雖然黑龍江省也在緊跟國家形勢,積極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是覆蓋面還很小。同樣在教育投資上,城市的基礎教育資金投入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列入財政預算,但是農村的基礎教育資金主要由農民承擔。且農村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根本不能與城市相比。 2 黑龍江省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原因 2.1 要素的高收益趨向性是導致城鄉差異的客觀原因 資源要素的流動和組合往往受經濟利益支配。資源要素向能夠獲得更高利益的地區、產業和企業流動和轉移,以爭取盡可能多的利益回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基本的和普遍的現象,具有客觀必然性。城鎮與農村相比,資源向城鎮工商業部門、企業集聚的經濟效益顯然高于農村。盡管政府可以采取適當的制度安排、經濟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對這一現象加以引導和干預,但資源主體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其對資源要素流向地的選擇是十分明確的。特別是在黑龍江省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程度相對不高,與工業相比收益差距還很大,資源向城鎮流動,向城鎮高效益的產業、企業流動是在所難免的。即使是各級地方政府出于種種考慮.特別是出于增加當地財政收入的需要,同樣也很難避免利益最大化的傾向。這樣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就進一步加大。 2.2 城市規劃與鄉村規劃的二元性限制了城鄉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城鄉規劃工作一直呈城市規劃與鄉村規劃分割的局面,存在著重城市、輕鄉村、鄉村無序建設的問題,城市建設投入遠遠超過鄉村建設投入,特別是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冻青l規劃法》實施后,調和這種城鄉規劃的二元性仍需很長時間。在對農村規劃建設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村民的意見,沒有同公眾進行有效地交流。當然,這種廣大群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局面也是長期以來積攢的歷史問題。有時政府在進行規劃時照搬了城市的模式,缺乏鄉村之間的橫向比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特色,千篇一律,造成了重復建設。 2.3 政策制度的偏差制約了城鄉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前,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各項經濟政策必然都向城市傾斜,各種社會資源、主要資金和物資在政府的指令計劃下紛紛流向城市,向城市聚集。結果造成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凝固化。改革開放以后,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撐基地,在農村發展農業。在城市發展工業,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而城鄉發展不同的制度也在城鄉的不協調發展中推波助瀾,比如,勞動就業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等。在招聘時優先錄用城市人員,同工不同酬,這非常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且黑龍江的人口流動性比較大,民工往往被視作流動的社會群體,城市建設規劃沒有考慮民工“沉淀”下來的可能性, 2.4 法律的不完善使城鄉的協調發展失去保障 法律法規對資源的流向和流量,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對資源配置的方法和合理程度,也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黑龍江省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其中,一些農用地被征用,在征地過程中。農民的合法權益被大量侵占,農民失去土地后給予的補償非常低,勞動力的安置也不盡如人意,農民完全處于被動和不平等地位。《物權法》的正式實施雖然給予了許多法律保障,但由于黑龍江省廣大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的土地及公共設施權限不明的問題,在執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難題。 3 推進黑龍江省城鄉協調發展的建議措施 3.1 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 建立公平發展的環境.戶籍制度、教育制度、衛生和社會保障制度一視同仁。巨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來源于城鄉經濟的顯著差異,因此,必須完全開放勞動力市場。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必須徹底改革現有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同時,以《憲法》、《土地法》、《物權法》為依據,制定更有利于被征地農民的地方政策制度,充分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利益。同時,為了平衡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要求富裕城市以多種方式扶持、幫助農業和貧困落后地區。 3.2 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 理順支農資金管理體制,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效率,主要是減少管理層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對農業科技、教育及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其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在保障城市物品供給的同時,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統籌城鄉公共設施的供給。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政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市資金流向農村,與農村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農產品相結合,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放低息貸款,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3.3 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 在制定城鄉發展規劃時,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為指導,充分尊重農村、農民的意愿,要根據農村田園、綠色、生態的特點,不能以建設城市的模式來建設農村,否則將造成農村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增強規劃的透明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公眾參與性。同時在規劃產業布局、資金投入、項目建設上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把重點放在小城鎮和中心村的建設上,搞好村村規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增強集聚、輻射和示范效應,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 3.4 積極推進城鄉信息化建設 良好的城鄉信息互動有益于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同一些南方省份相比,黑龍江省的大部分農村的網絡普及率和應用水平都很低。因此,要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跨越城鄉信息鴻溝,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建立高素質的農業信息隊伍,使各種有效信息進村入戶。增強政府的推動作用,進行適當的宣傳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在城鄉之間形成良好的信息氛圍,提高增強信息意識。注重市場化運作,降低運行成本,同時注意將新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 4 結語 黑龍江省由于其長期的特有的政策歷史背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的物質資源、社會結生產手段、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文化素質的差異,導致城鄉處于不平等的競爭狀態,短期看來城市的發展具有絕對的優勢。黑龍江省要想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就必須摒棄舊的政策制度,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發揮黑龍江省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進而實現省內經濟的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