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資源”與山西經濟發展
摘要:山西是我國的煤炭大省,長期以來依靠單一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經濟相對落后,現在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時期。山西如何將現有的煤炭資源、文化資源二者結合起來,以“復合資源”的模式來促進山西經濟發展,是很有價值的。以文化旅游資源為例,說明如何利用“復合資源”的模式,做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來推動山西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資源;山西;復合資源;經濟發展
引言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全省人文、自然、社會等各類資源極其豐富,但是經濟卻相對落后,這與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做到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文資源開發綜合協調發展。
山西地下礦產資源豐富,煤產量居全國第一。長期以來,山西注重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卻給本區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我們怎么調整現狀呢?
在自然資源方面山西有名山、瀑布、泉水、峽谷。在人文資源方面,山西有古文化遺址、古城、寺院、石窟、故居、壁畫、古墓珠串全省。在山西可以從黃河文化的淵源中探尋中華文化的起源,從北方游牧文明圈中解讀邊塞文化,以五臺山和云岡石窟為中心展示中國的佛教文化,從中國古建筑的寶庫中弘揚建筑文化,晉商文化。而這些自然文化資源對山西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在很長時間里被輕視,政府原來只是發展單項經濟價值,后期把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山西的能源結合起來發展復合型經濟,它的價值遠遠大于單項價值。合理開發山西的復合型資源使其成為山西吸引世界目光的生態文化精品,營造自然與人文和諧互動的良好氛圍來共同促進山西經濟的騰飛。wWW.11665.COm
在21世紀,大家都關注著新世紀中國的命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人們深切地體會到“發展是一個硬道理”。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并通過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對“文化資源”的重視,將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1 “文化資源”的含義
所謂資源,通常是指可供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的總和。簡單地說,資源就是資財的來源,或者說資源是創造人類社會財富的源泉。
目前,資源學者習慣把資源按其屬性分為兩類:一類為自然資源,另一類為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一般是指能夠進入人類勞動生產過程并被加工成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社會資源包括的范圍則相當廣泛,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主要是指人類通過自身勞動,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它不僅包括人類勞動所提供的以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勞動力資源和經濟資源,而且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質形態的資源。我們常說的“文化資源”就屬于社會資源。
地方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它本身是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與“人”一體的。我們在這里之所以將它變為主體“人”的客體,并將其稱為“資源”,是因為我們考慮到非物質文化層面的各個要素或特質對于物質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地方文化的各個要素只有當其對物質文化發展有作用時,才能稱之為“文化資源”。
在以往的資源觀念中,人們更多的是從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角度,關注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且易于感知的各種資源,如礦藏資源、土地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而那些由人類文明所創造出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同構、互動的人文資源卻易被人們所忽視。實際上,用大資源觀來看,任何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延續中都會形成、積累起具有一定時空特點的人文資源。對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特別是對于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或其特定區域來說,長期積淀下來的雄厚燦爛的人文資源層,是其社會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如能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將會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源。
2 山西的“文化資源”
現代旅游業的靈魂就是“文化”,沒有文化的旅游資源是沒有活力的?梢哉f文化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和靈魂。在“文化資源”方面,山西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譽。山西現在已經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即晉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晉南華夏根祖文化旅游。
晉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區以五臺山風景區、云岡石窟、恒山風景區以及應縣木塔等為重點,輔之以大同的九龍壁、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朔州的崇福寺等不同類型的旅游景點組成。這一景區以其宏偉壯麗的古建藝術,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吸引著中外游客來參觀。
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中國北方民居,以及中國現代的大院文化和晉商文化,兼有園林山水風光為一體的晉祠等,都形成以晉商文化和民俗文化為鮮明特色的旅游區。
晉南華夏和祖文化旅游區以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華夏文化為主體形象,吸引廣大中外游客特別是東南亞華人華僑尋根祭祖。“試問我祖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聞名全國的明代移民遺址——洪洞大槐樹,被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后裔視為“祖”或“家”,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故鄉。
另外,山西還有如下文化資源:
自然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條件使山西擁有眾多自然旅游資源,造就了許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瀑布,珍奇生物等。
革命軍事文化。無論古今,山西都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像上黨戰役主戰場、文水劉胡蘭紀念館、武鄉左權八路軍指揮部等,都是深厚的軍事文化的象征。
地方節慶也是文化資源中的一部分,是促進地方經濟的好的契機。如今山西政府已充分意識到節日文化活動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這些節日如旅游節、廟會、燈會期間當地可以組織經貿洽談會,來發展省內的經濟。 3 山西“文化資源”的開發
各個地方的文化資源從類型上都大同小異,但其外延卻千差萬別。地方優勢文化資源的確定一般依照以下原則:
第一,跨地方優勢突出原則。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是在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而肓的,各地都有的文化就不是特色文化了。要突出當地的某個文化要素或文化特質在當地的文化結構中所有的明顯而突出的地位。
第二,優勢長期延續原則。在開發利用地方優勢文化資源時,要考慮到該文化資源的優勢是否可以在較長的時間之內具有穩定性,而不會出現曇花一現、流行一時就消失的情況。
第三,優勢一體性原則。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優勢文化要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許多優勢資源連在一起的,應能組成整體。綜合利用,引人注目度與日劇增。
在三晉大地上,開發利用“文化旅游資源”,必須貫徹上面提到的地方優勢文化資源的確定原則。實際上,山西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錯。首先,突出了自己的民俗特色。晉北豪放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相交融,晉中突出了近代金融商業氣息的大院文化和古城特色,晉南則是打出了根祖文化。這樣就各具特色地突出了當地的文化結構,而所選擇的這些“文化旅游資源”又具有穩定性、長久性的特點,不易消失;從而使得“文化”這種非自然的資源,作為現代人欣賞的旅游資源,將會長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開發方面,山西文化旅游資源除上述三大品牌外,其他方面的開發還有待加強。因其他文化資源的開發只是形成了比較突出的點而孤立發展,其間還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這既不利于帶動全省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也不能使各種文化資源的利用形成有效的互動局面。文化旅游產品以靜態為主,缺乏動態性。同時,對于山西的旅游業而言,交通問題比較突出,至今沒有一趟貫穿山西省南北的省內列車,由于山西省的旅游景點相對分散,因此,游客會在路上耽誤時間,從而影響了來省旅游的人數,使得經濟受到限制。此外,文化資源的配套服務設施跟不上,經營的旅游商品的商店既少而且規模較小,商品單調,嚴重影響旅游者的購物情緒,阻礙旅游業的發展。今后。應提升開發的質量,提升文化的層次,同時要改善交通條件,加強科普宣傳,注重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形式的多樣性,挖掘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保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現代性,提高從事文化旅游資源管理、服務人員的總體素質,以吸引中外游客,促進山西經濟發展。
4 結語
我國當前的文化資源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從“事業模式”轉化為“產業模式”,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革,這個變革將文化與現實經濟聯系了起來。
山西省著力挖掘三晉文化的深厚底蘊,培育文化產業龍頭,積極建設文化強省。山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發展規劃綱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山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他們依托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精品名牌,培育文化產業龍頭。近年來,經過山西省委、省政府精心打造的“平遙國際攝影展”、“五臺山國際旅游節”、“太原國際面食節”、“侯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節”等特色鮮明的旅游文化項目,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內外賓客。山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拉動了山西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隨著山西旅游文化產業的興起,山西原汁原味的威風鑼鼓、絳州古樂、晉中社火、河曲二人臺、黃土風情歌舞、上黨八音會等民間文化大放異彩,山西的文化事業煥發生機。近年來,山西的《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文化產品、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晉商》、話劇《立秋》、《走西口》等文化產品的相繼推出,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山西正在由單一的煤炭能源工業向文化資源、能源資源和自然資源復合型的和諧發展,不管是民俗文化、地方旅游都是為經濟服務的,即前面所提到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用復合型經濟模式,將會帶動山西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階段。帶動整個省份經濟cdp的不斷增長。
關鍵詞:文化資源;山西;復合資源;經濟發展
引言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全省人文、自然、社會等各類資源極其豐富,但是經濟卻相對落后,這與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做到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文資源開發綜合協調發展。
山西地下礦產資源豐富,煤產量居全國第一。長期以來,山西注重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卻給本區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我們怎么調整現狀呢?
在自然資源方面山西有名山、瀑布、泉水、峽谷。在人文資源方面,山西有古文化遺址、古城、寺院、石窟、故居、壁畫、古墓珠串全省。在山西可以從黃河文化的淵源中探尋中華文化的起源,從北方游牧文明圈中解讀邊塞文化,以五臺山和云岡石窟為中心展示中國的佛教文化,從中國古建筑的寶庫中弘揚建筑文化,晉商文化。而這些自然文化資源對山西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在很長時間里被輕視,政府原來只是發展單項經濟價值,后期把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山西的能源結合起來發展復合型經濟,它的價值遠遠大于單項價值。合理開發山西的復合型資源使其成為山西吸引世界目光的生態文化精品,營造自然與人文和諧互動的良好氛圍來共同促進山西經濟的騰飛。wWW.11665.COm
在21世紀,大家都關注著新世紀中國的命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人們深切地體會到“發展是一個硬道理”。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并通過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對“文化資源”的重視,將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1 “文化資源”的含義
所謂資源,通常是指可供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的總和。簡單地說,資源就是資財的來源,或者說資源是創造人類社會財富的源泉。
目前,資源學者習慣把資源按其屬性分為兩類:一類為自然資源,另一類為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一般是指能夠進入人類勞動生產過程并被加工成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社會資源包括的范圍則相當廣泛,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主要是指人類通過自身勞動,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它不僅包括人類勞動所提供的以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勞動力資源和經濟資源,而且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質形態的資源。我們常說的“文化資源”就屬于社會資源。
地方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它本身是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是與“人”一體的。我們在這里之所以將它變為主體“人”的客體,并將其稱為“資源”,是因為我們考慮到非物質文化層面的各個要素或特質對于物質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地方文化的各個要素只有當其對物質文化發展有作用時,才能稱之為“文化資源”。
在以往的資源觀念中,人們更多的是從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角度,關注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且易于感知的各種資源,如礦藏資源、土地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而那些由人類文明所創造出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同構、互動的人文資源卻易被人們所忽視。實際上,用大資源觀來看,任何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延續中都會形成、積累起具有一定時空特點的人文資源。對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特別是對于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或其特定區域來說,長期積淀下來的雄厚燦爛的人文資源層,是其社會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如能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將會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源。
2 山西的“文化資源”
現代旅游業的靈魂就是“文化”,沒有文化的旅游資源是沒有活力的?梢哉f文化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和靈魂。在“文化資源”方面,山西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譽。山西現在已經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即晉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晉南華夏根祖文化旅游。
晉北佛教古建文化旅游區以五臺山風景區、云岡石窟、恒山風景區以及應縣木塔等為重點,輔之以大同的九龍壁、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朔州的崇福寺等不同類型的旅游景點組成。這一景區以其宏偉壯麗的古建藝術,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吸引著中外游客來參觀。
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中國北方民居,以及中國現代的大院文化和晉商文化,兼有園林山水風光為一體的晉祠等,都形成以晉商文化和民俗文化為鮮明特色的旅游區。
晉南華夏和祖文化旅游區以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華夏文化為主體形象,吸引廣大中外游客特別是東南亞華人華僑尋根祭祖。“試問我祖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聞名全國的明代移民遺址——洪洞大槐樹,被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后裔視為“祖”或“家”,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故鄉。
另外,山西還有如下文化資源:
自然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條件使山西擁有眾多自然旅游資源,造就了許多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瀑布,珍奇生物等。
革命軍事文化。無論古今,山西都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像上黨戰役主戰場、文水劉胡蘭紀念館、武鄉左權八路軍指揮部等,都是深厚的軍事文化的象征。
地方節慶也是文化資源中的一部分,是促進地方經濟的好的契機。如今山西政府已充分意識到節日文化活動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在這些節日如旅游節、廟會、燈會期間當地可以組織經貿洽談會,來發展省內的經濟。 3 山西“文化資源”的開發
各個地方的文化資源從類型上都大同小異,但其外延卻千差萬別。地方優勢文化資源的確定一般依照以下原則:
第一,跨地方優勢突出原則。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是在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而肓的,各地都有的文化就不是特色文化了。要突出當地的某個文化要素或文化特質在當地的文化結構中所有的明顯而突出的地位。
第二,優勢長期延續原則。在開發利用地方優勢文化資源時,要考慮到該文化資源的優勢是否可以在較長的時間之內具有穩定性,而不會出現曇花一現、流行一時就消失的情況。
第三,優勢一體性原則。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優勢文化要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許多優勢資源連在一起的,應能組成整體。綜合利用,引人注目度與日劇增。
在三晉大地上,開發利用“文化旅游資源”,必須貫徹上面提到的地方優勢文化資源的確定原則。實際上,山西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錯。首先,突出了自己的民俗特色。晉北豪放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相交融,晉中突出了近代金融商業氣息的大院文化和古城特色,晉南則是打出了根祖文化。這樣就各具特色地突出了當地的文化結構,而所選擇的這些“文化旅游資源”又具有穩定性、長久性的特點,不易消失;從而使得“文化”這種非自然的資源,作為現代人欣賞的旅游資源,將會長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開發方面,山西文化旅游資源除上述三大品牌外,其他方面的開發還有待加強。因其他文化資源的開發只是形成了比較突出的點而孤立發展,其間還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這既不利于帶動全省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也不能使各種文化資源的利用形成有效的互動局面。文化旅游產品以靜態為主,缺乏動態性。同時,對于山西的旅游業而言,交通問題比較突出,至今沒有一趟貫穿山西省南北的省內列車,由于山西省的旅游景點相對分散,因此,游客會在路上耽誤時間,從而影響了來省旅游的人數,使得經濟受到限制。此外,文化資源的配套服務設施跟不上,經營的旅游商品的商店既少而且規模較小,商品單調,嚴重影響旅游者的購物情緒,阻礙旅游業的發展。今后。應提升開發的質量,提升文化的層次,同時要改善交通條件,加強科普宣傳,注重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形式的多樣性,挖掘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保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現代性,提高從事文化旅游資源管理、服務人員的總體素質,以吸引中外游客,促進山西經濟發展。
4 結語
我國當前的文化資源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從“事業模式”轉化為“產業模式”,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革,這個變革將文化與現實經濟聯系了起來。
山西省著力挖掘三晉文化的深厚底蘊,培育文化產業龍頭,積極建設文化強省。山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發展規劃綱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山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他們依托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精品名牌,培育文化產業龍頭。近年來,經過山西省委、省政府精心打造的“平遙國際攝影展”、“五臺山國際旅游節”、“太原國際面食節”、“侯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節”等特色鮮明的旅游文化項目,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內外賓客。山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拉動了山西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隨著山西旅游文化產業的興起,山西原汁原味的威風鑼鼓、絳州古樂、晉中社火、河曲二人臺、黃土風情歌舞、上黨八音會等民間文化大放異彩,山西的文化事業煥發生機。近年來,山西的《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文化產品、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晉商》、話劇《立秋》、《走西口》等文化產品的相繼推出,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山西正在由單一的煤炭能源工業向文化資源、能源資源和自然資源復合型的和諧發展,不管是民俗文化、地方旅游都是為經濟服務的,即前面所提到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用復合型經濟模式,將會帶動山西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階段。帶動整個省份經濟cdp的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