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新課改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新課程下,高中信息技術課旨在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這個要求,作為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更應根據當前中學生的基礎與學情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積極組織學生交流與合作,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為新型、適應新課程要求、更適合高中學生要求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當前新課程改革宗旨要求教學必須要真正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教師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完成課堂教學中自身角色的轉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與思考,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教材、不同學生、不同內容設計符合需要的教學模式,才能在原有基礎上最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筆者從事信息技術課教學9年,對如何上好課、讓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結合高中學生的特點做了一些思考。特別是近來,在學習與推進“昌樂教學模式”后,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與做法,具體如下。
1.創設情境——愉快式教學模式
適用范圍: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如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第三章《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實施理由:基礎知識理論課對每一學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讓學生有興趣聽,又要能掌握知識與技能,這是所有科目當中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信息技術課,許多理論知識與術語,學生平常接觸的多,但是并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就更有必要改變教學方法,制定出適合我校高中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方法:教師利用語言、圖片、實物、音樂以及社會時事和教學環境中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情緒,把學知識接受的過程變成自然而又享受的過程。
實際案例:在預備講授第三章第三節《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課程內容之前,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做了兩件準備工作,一是剪輯電影《我的機器人》等精彩片段,在上課開始時播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2.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
適用范圍: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信息、加工和表達信息的教學。如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四、五章。
實施理由:這三個章節的內容涉及相關軟件的使用與具體的操作較多,而每一個軟件的操作與使用過程都是非常煩瑣的,講解起來有時顯得較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統中,大部分軟件操作有許多的一致性,學生只要掌握一種軟件的規律,就會有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這種特點,再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通過若干有目的、分層次的題目的設置,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去學習、去摸索,這樣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又能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收獲成功的喜悅。
具體方法:以完成某一個具體的主題任務為線索,由教師設置分支任務,把教學內容融入實際主題任務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經過自主探索和教師的點撥,自主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得到了培養。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是指導學生如何去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完成任務,并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學案例: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
可有四個步驟:根據內容設置主題任務——學生自主或協作完成主題任務——學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師合理而又充滿激情地評價。 2.1 整拿社會熱點,設置主題任務
設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了解知識主題任務的必要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愛好,產生完成主題的動機。例如,筆者在講授《信息的獲取》、《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與《多媒體信息加工》這些章節時,以“最美家鄉——武安”為主題,要求每位學生制作一個旨在宣傳武安這座美麗城市的電子文稿(格式不限)。
2.2 完成主題任務
完成任務是“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過程。該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小步驟:
學生應當先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手段。當運用以往的方法與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時,教師應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及時完成教材第二章內容的學習,并適時提供一些課外的操作技巧,讓學生既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又能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在獲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嘗試使用合適的方法對得到的各種信息進行鑒別、評價、分析、保存,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過程。
接著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來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就要求學生學習與使用恰當的工具軟件,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與第五章內容的學習,邊學習邊制作,逐步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
2.3 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學生的作品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完成的,特別是高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師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以保證學生對作品的交流與展示,讓學生有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才能讓他們保持這份學習熱情,繼續完成后面的教學內容。
2.4 教師鼓勵性評價
教師精心審閱學生的作品并給出合理的評價。學生的作品可能會有較大的差別,但教師需要盡量發現亮點,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成就感,還可選出特別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其他班的學。
3.不拘一格——混合教學模式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混合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習“昌樂教學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學習其精神與宗旨。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效率。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學生的學習才會是快樂的。我們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2]顧建軍,李藝,董玉琦,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